投保知识

“代理退保”骗局千万别信!

       近期,有保险消费者反映,有不法分子通过网站、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打着 “代理退保” 、“专业保险维权”等旗号,煽动消费者退保,使消费者面临错失原有保险合同的风险保障,以及再投保时保费增加、重新计算等待期,甚至可能被拒保等风险,造成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
那么,这些诈骗分子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套路受骗者的呢?
       此前有媒体记者对“投诉退保”、“代理退保”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挖掘出某退保“黑产团伙”背后的“利益链”。诈骗分子甚至会指导客户“钓鱼取证”,投诉监管来对保险公司进行施压,从而获取非法利益。
       首先,该团体利用百度搜索、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泛散播“恶意投诉”消息,以利益分成的方式拉拢离职业务员提供“客源”;然后,通过接触客户,了解经过,鼓动客户直接向监管单位投诉,并要求客户在获得全额退保承诺前不得与保险公司沟通;同时,他们均与客户事先签署委托协议,并收取500元至2000元不等定金,也有的需要用身份证件/保单/银行卡作为抵押;紧接着,指导客户用话术引导被诉人作出不利陈述,比如“我XX年在你那买的那款保险,当时你返还我多少钱,我有点忘记了,我朋友也要买,想了解一下”,以电话录音、微信截屏、拍照钓鱼取证。
       下一步就投诉保险公司、施压监管。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些投诉内容均有模板,投诉理由也很专业,并利用法律政策,倒逼监管部门向公司施压。
       一旦满足投诉诉求,“成功案例”被迅速转发宣传,公司退款短信等也会作为“成功案例”来招揽新业务。
       那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该如何避免受骗上当呢?其实,骗子一般有如下常用伎俩:
       手法一:冒充监管部门或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者以“保监会退保服务中心与银保监局合作”的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进行虚假宣传。
       手法二: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者欺骗消费者若继续持有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客户退保。
       手法三: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代理服务协议或者欠款协议,并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有的甚至扣留消费者银行卡、手机,从而达到控制客户的目的。
       手法四:有的代理退保组织与黑恶势力勾结,如消费者想终止协议,则对其实施威胁、恐吓等不法侵害。
       手法五: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从中骗取客户支付高额费用。
       当然,为避免落入诈骗“陷阱”,蒙受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这里也建议广大消费者谨记以下的消费警示:
       一是谨慎办理退保。
       不法分子劝诱保险消费者退保,是为了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管是收取退保手续费,还是鼓动退保后购买所谓“升级产品”,都会导致保险消费者相应的经济损失,甚至让保险消费者落入违法活动的陷阱。建议保险消费者要结合自身实际的风险保障需求和财务支付能力,谨慎办理退保。
       二是正确认识保险功能。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发生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情况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予保险赔偿等。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
       三是勿受高息理财诱惑。
       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为避免上当受骗,建议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退保理财”,做到“三拒绝”: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四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如遇可疑邀约,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人员、查产品、查地址,核实销售人员是不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所售产品是不是保险公司产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遇到“退保理财”骗局时,建议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目前,此类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关注,全国多地陆续发布提示、提醒,明确“代理退保”、“退保理财”等行为违反了监管规定,是犯罪分子牟利的手段。此外,也有相关媒体记者敏锐发现此类诈骗行为,跟进报道了“代理退保”及其带来的危害,提示消费者加强防范意识。
电话:0838-2206630 传真:0838-2206630
邮箱:hyxh0000@126.com 邮编:618000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长湖街48号
Copyright © 德阳市保险行业协会 备案号:蜀ICP备12002364号-1 本网站支持  IPv6